“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最近,南京市某小学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语文教师朱文洁借用作家冯骥才的这句话,把跟风使用“烂梗”比喻为气球,鼓励孩子们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引导孩子们面对网络热词时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相关的视频一发出,迅速引发网友共鸣。
不知何时,一些流传于互联网的所谓热词,开始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蔓延。由于中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能力,有时很难判别信息的好坏,成为一些恶俗、低劣、无趣“网络烂梗”的“宿主”和“传播者”。比如,“你个老6”“芭比Q了”“奥利给”等,已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社交热词,甚至是日记、作业和试卷中的用语。再比如,有的孩子表达赞美之情时,除了“YYDS”“绝绝子”,已经想不到其他词汇。
孩子是一张“白纸”,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往往就会习得什么。倘若任由“网络烂梗”肆意冲击他们的精神世界,难免侵蚀其语言组织和思考能力,固化其语言表达方式,使思维变得空洞僵化,让一些孩子逐渐沦为“文字失语者”。长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对他们的人格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危害不容小觑。
消除“网络烂梗”刻不容缓,但如何消除则是一门学问。00后、1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将他们与网络彻底隔绝,不现实,更不科学。如果强行封杀、管制,断绝他们和网络的物理接触,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单向说教,全盘否定、贬低他们所熟知的网络热词,极易让他们反感,甚至会引发对抗。硬“堵”不如巧“疏”,教育向来如此。用温和平等姿态与孩子们共情沟通的朱文洁老师,就为我们更好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呵护其健康成长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范例。
互联网蕴藏着广阔的知识和信息,也暗藏着“网络烂梗”等不良内容。期待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让更多孩子远离“网络烂梗”,“做自由飞翔的蝴蝶而不是随风飘摇的气球”,在网络世界健康成长。(文/康乾 图/王鹏)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