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鹿泉区本着践行为民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烦心事、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把农村的新风正气竖起来,切实推进乡风文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家住铜冶镇南甘子村的冯树智,前几天刚为儿子举办了婚礼,他告诉记者,原来要是家里有喜事,亲戚朋友和村里乡亲来参加,前前后后下来要准备近百桌宴席。红白理事改革后,规定了最多不超过20桌,而且对宴席、烟酒都有标准,也去除了许多繁琐的流程,他们家这次办事省了不少事。
冯树智还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对席面有了要求,不让老百姓坐席了,前两天孩子办喜事省了五六万块钱。
南甘子村实行炊事班制度,由厨师组长定菜谱,废除乡亲宴席,上礼不坐席,过事前一天不摆席,事后不谢帮忙村民,过事全程由村委会主管和理事会监管,同时南甘子村也是全区第一个实行白事不穿孝衣的村。
铜冶镇南甘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占华介绍,红白理事改革最难的点也是这项工作,白事穿孝衣也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当时村民也不太理解,然后我们通过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统一了思想,大家开始对村民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铜冶镇宣传委员赵海芳告诉记者,近年来,铜冶镇在区委宣传部指导下,将引导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实行红白理事会乡村治理新模式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成立了治理指导小组,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出台《铜冶镇倡导村民到“新风大食堂”办理红白事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农村大喇叭、发放宣传页、悬挂条幅、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引导群众转变旧观念。目前,南甘子、南故邑两村是红白理事改革示范村,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在全镇范围推广并加强监督,形成长效机制,真正从思想上培育文明新风。
为了树立文明向上、勤俭节约、健康和谐的农村新风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河镇小河村结合本村实际,在不讲排场摆阔气,不大摆街乡酒席等红白理事章程的基础上,创新举措,规定了不准收街乡份子,全体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执行。
大河镇小河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辛集同介绍,该村红白理事会得知村内有办红白事时,会第一时间上门与村民进行沟通,按村规民约相关章程进行,村民对此非常支持,在办事过程中,红白理事会成员也会进行全程监督,对执行本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的村民给予一百元奖励。
大河镇曲寨村同样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曲寨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魏立文告诉记者,本村村民过事基本到新风大食堂,在本村企业上班的人比较多,在新风大食堂办事,比较方便,同时也方便了村里监督办事流程。
魏立文介绍,曲寨村依托宾馆原有资源建立新风大食堂,为村民红白喜事提供便利,同时也为邻村双庙、邵营、刘庄、山前的村民提供了便利。
目前,全区208个村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对红白事的宴请人数、烟酒、席面、违约处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村党员干部或德高望重的人员担任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全面监督工作落实,逐步改变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普遍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采用流动餐厅、饭店托管、多村公用等模式建设“新风大食堂”,打造移风易俗主阵地,基本做到了制度健全、有人管事、创新手段,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得到有效遏制,乡风文明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丽维告诉记者,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求,文明办将继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促进良好民风。一是要求农村两委换届后及时调整红白理事会人员,健全红白理事会章程,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红白事管理规定;三是建立红白事台账管理制度,对红白事办理、标准进行规范;四是继续推进“新风大食堂”建设,为村民办事提供方便,节约费用。在全区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鹿泉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