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泉区档案馆库房的密集架上,存放着一卷卷革命历史档案,其中一篇由时任获鹿县长安平章签发的,由获鹿县政府于1945年9月24日呈交给冀晋区第四专署专员的报告附件里,详细记录了当年发生在挂云山上的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
在鹿泉、井陉、平山3县(区)交界处,有一座嵯峨峻拔、高耸入云的山峰——挂云山。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三县军民曾在这里浴血阻敌,七勇士跳崖壮烈殉国,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赞歌,其英魂永驻,浩气长存,世代传颂。
据档案记录和知情人回忆,1940年9月5日晚,我方侦察获悉到获鹿城所属上安及微水等处的日寇,调集重兵大几千人,企图把晋察冀军区的转移部队消灭在滹沱河畔的情报。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当时留驻石井乡栈道村的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井获支队二大队三中队,在队长李鸿山的带领下,到挂云山设伏牵制日军。一同前往参加战斗的还有建屏县一区武委会妇女部长吕秀兰带领的区小队,以及三峪、上庄两村的民兵、少先队。
区档案馆王静告诉记者,6日上午10点钟的时候,战斗正式打响了,此时集结在挂云山周围的日军共有三四千人,而坚守在山上的三中队和区小队不足200人,装备简陋,弹药也不足,即使如此,战士们仍然英勇作战多次扼制住了敌人的冲锋。打到中午的时候,在敌人的猛烈山炮攻击中,李鸿山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指挥战斗的重任这时就全部落在了吕秀兰的肩上。这时敌人改变了战术,集中火力强攻卧狼垴。由于卧狼垴上缺少植被没有什么掩体,战士们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相继牺牲。正在西侧指挥战斗的吕秀兰听到卧狼垴上的枪声停了,知道情况不好,立即组织增援。但此时卧狼垴已被日军控制,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日军拼到最后一刻,只剩下7名战士,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他们砸坏枪支英勇跳崖。
据馆藏档案记载,挂云山之战死抗日军五六十名、群众三十余名,七位勇士跳崖壮烈殉国,成功阻击、牵制了敌人,完成了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的光荣任务,震慑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三县人民英勇抗日,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七位跳崖勇士有名字记录的是吕秀兰(女)22岁、康英英21岁、刘贵子27岁、康二旦27岁、康三堂15岁、李书祥16岁。
1941年8月,时任建屏县长臧伯平作诗赞道:抗敌殉国足英豪,千古垂名励后曹,喜得神州升平世,挂云长虹贯九霄。
区档案馆馆长李新博说,鹿泉区档案馆现馆藏有革命历史档案91卷,这些档案是鹿泉党史和革命史的历史记录,是鹿泉区珍贵的红色记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鹿泉区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搜集整理了发生在鹿泉区的部分典型革命历史故事,目的是丰富鹿泉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感党恩,跟党走,办实事,开新局,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和成效迎接建党100周年。
来源:鹿泉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