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战倭寇 文武兼备建功勋——记抗战老兵陈秋成
文/陈增伟
陈秋成,河北省深泽县南封庄村人,生于1927年。他有四个姐姐,排行第五,村里人都称其“小五”。南封庄村位于滹沱河南岸,历史上屡遭水患,房屋倒塌,失去家园的乡亲们,居无定所,四处投亲。人们贫病交加,挣扎度日。
立志参军,保家卫国
“七七”事变,日本强盗侵占华北,侵略者所到之处,抢掠烧杀,百姓本来艰辛的日子,又惨遭践踏。幼年的陈秋成,亲历了贫苦与惊恐,立下了抗击日寇、改变命运的志向。怀着这样的愿望,1945年3月,18岁的陈秋成,改名陈武(“武”与“五”谐音,参军从武,有武装抗击日寇之意),和村里几个好友一同参加了八路军,毅然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陈秋成在部队进行简单训练后,被安排在位于饶阳县五公村的兵器修造厂。这个修造厂,隶属八路军第八分区。穿上了土红色工装的陈秋成,将抗日的激情完全融进工作之中。浇铸地雷外壳,组装手榴弹,修理枪械。各工种操作,质量合格且都得心应手。时值夏天,燥热难耐,蚊虫叮咬,他和战友们从不停歇,心里始终装着一个信念:多造一颗地雷,就能多炸死几个鬼子;多出一颗子弹,就能保住几个前方战士的性命。虽没在战场与日寇厮杀,但他用激情与汗水,实现了自己杀敌的梦想,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秋成和前线的战士同在!
以笔为枪,与子同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华民族却没有享受到和平安定的生活,蒋介石背信弃义,要和共产党打内战。一时间,阴云笼罩,大战在即。陈秋成所在的八路军第八分区修造厂,按照上级的安排随即解散,而后几经周转,他被编入冀中10分区独立75团,在方团长(名字记不清了)和沈云山副团长麾下,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由于陈秋成文化水平较好,部队安排他担任特务连文化教员,负责战斗宣传和士兵的文化提升工作。从此,陈秋成随部队东征西战,所到之处,他不管严寒酷暑,写标语、办墙报、教识字,发动群众,宣传革命主张,以手中的笔作武器,将共产党的政策传达到群众中间,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在思想文化领域开辟了一个特殊的战场。
1947年秋,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中央决定首先攻打华北重镇——石家庄。陈秋成所在的独立团,受命从文安苏桥出发向西南急行军,进驻位于石家庄东50公里的无极县七汲镇,上级布置的任务是围点打援,配合主战场穿插策应。部队以灵活的战术和超强的执行力,出色完成了任务。陈秋成以自己特有的宣传武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这次战役,同时,对清风店战役中的俘虏进行了思想转化和宣传教育工作。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打响。1949年1月,解放军攻克天津。平津战役一打响,陈秋成所在的独立75团接到命令,挥师北上,强渡永定河,进驻北平南郊,与友军协作,包围北平。我团的任务是外围联防,围而不打,对北平守敌呈震慑之势。陈秋成回忆,部队接到命令后,随即出发,途中要渡过永定河。1月的北平,天寒地冻。永定河河岸两边已经冻实,河心还没有封冻,大大小小的冰块儿在河里追逐着,站在河边,寒气袭人,令人惊恐万分。战士们脱光衣服,双手举着棉衣,强行涉水。等上了岸,风一吹,浑身刺骨的疼,几乎连棉衣都穿不上。有的士兵下水后,腿抽筋拼命挣扎,不幸溺水而亡;有的战士因棉衣被河水打湿,没有替换的衣服,上岸后竟活活冻死!他们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却倒在新中国即将胜利的酷寒的冬天!忍受着奇寒的袭扰,忍受着失去战友的悲痛,战士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遵照上级指示迅疾进行布防,并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战士们枕戈待旦,厉兵秣马,外防援兵,内防外逃。忍饥饿、抗严寒,这些钢铁战士,用宝贵的生命和超人的毅力换来了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驻防北平,部队沿平汉铁路向北平进发。陈秋成所在的部队负责保定一带铁路东侧的警戒任务。按部队要求,担任警戒任务的士兵,铁路东侧的面向东,铁路西侧的面向西,警戒部队全副武装,沿铁路线南北纵向一字排开。汽车轰鸣声此起彼伏,有的战士忍不住侧过头:一辆辆军车汇成铁流,驶向北方;解放军战士背着背包,排成长长的队伍阔步前行。声势浩大,非常壮观。见到此情景,陈秋成和战士们倍感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参与这载入史册的宏伟战役,见证了充满胜利与豪气的庄严时刻!除此以外,陈秋成还参加了板家窝夜袭王凤岗战役和天津胜芳战役等。夜袭王凤岗战役(板家窝战役),是1948年10月在大清河以北的板家窝打响的。王凤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人,时任第二清剿区(即伪河北省第六、第十两个专区)司令官,是个十足的反共分子。抗战时期以抗日为名行土匪之事,后投靠日本,其部下常在脖子上围着白汗巾,被称为“白脖子”。日本投降后,王凤岗一条道走到黑,又投到国民党的怀抱,继续与人民为敌,袭击解放军,绑架、暗杀我干部群众,无恶不作,罪孽深重。1948年10月2日,我解放军独立75团奉命进驻板家窝展开清匪战斗。王凤岗势力很大,但此时错判形势,以为75团孤军深入,自投罗网,妄图以保安一旅围歼我军。3日拂晓战斗打响,遭到我军猛烈还击。王凤岗突然发现板家窝西北、东北方向都是解放军,赶紧撤离。被赶来接应的我冀中主力七纵队孙毅的二十旅包围。战斗从上午9点全线打响,一直打到中午12点以后,激战三个多小时,王凤岗的“王牌”保安一旅3000余人全部被歼。陈秋成所在的独立75团与友军一道,取得本次清匪战斗的巨大胜利。 无数次战斗的洗礼,无数次意志的磨炼,陈秋成亦笔亦枪、亦文亦武,在自己从军生涯中,写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他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当谈及解放军军服话题时,陈秋成说出了其中的一个秘密。1946年,八路军改制为解放军后,军队也进行了统一着装。军服的色调是灰色,这是因为军队经常在夜间行军打仗,便于隐蔽。军服没有领章和帽徽,原来的臂章改为胸章。胸章为长方形,白底黑字,统一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其秘密在胸章的背面。胸章的背面印有该士兵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等。这些信息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当听到这样的设计后,感到非常佩服与惊讶,但仔细思考,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酸楚。那里面不仅有一个士兵为国而战的动力与荣耀,更有时刻为国捐躯的血性与誓言!
退役回乡,永葆本色
北平解放后,陈秋成所在的10分区独立75团,改编为华北独立205师615团,驻守在北平城东东坝一带。1950年,新中国成立第二年,陈秋成因连年征战,身患疾病,在获得部队同意后,退役复员。一个红色的退役军人证,结束了陈秋成的戎马生涯,他不居功居名,回乡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复员以后的陈秋成,生活低调,勤俭持家。几十年来,以种地为本,起早贪黑,不辍劳作。即使家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没有向政府提任何要求。为了生计,陈秋成在村里开了一个磨坊。磨糁、碾米,虽说辛苦一些,但给乡亲提供了方便,自己还有了填补家用的些许收入,这样一干就是几十年。最难能可贵的是老人九十多岁还一直坚持给乡亲服务!他说:“等做不动了,就不做了。”老人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实为可敬!陈秋成老人德高望重,乐善好施。他有文化,会写字。村里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他放下自己的活就去帮忙,一待就是好几天。有时连续有这样的事,十天半月顾不上家。不管是冬夏雨雪,还是初一、十五,有时赶上收秋收麦,也要到场。几十年始终如一,默默服务,从无怨言。老人所到之处,都受到乡亲们的敬重。今年九十四岁的陈秋成,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寿星”。他精神矍铄,脚步轻快而果断。交谈中有时谈及高兴的话题,爽朗大笑,直至前仰后合,乐不可支,让在场的后生们倍感亲切与鼓舞。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陈秋成,生活依然充满情趣。养生健身,自行料理一日三餐。老人饭食清淡,喜欢吃杂粮,对豆类食品情有独钟。各种粥,成了老人的主打饭食,生活过得津津有味,其乐无穷。老人每天上午骑电三轮到附近各村的集市转转,散散心,买一些生活用品。闲暇之余,提笔练字,徜徉笔墨,悠然自得。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大多为毛泽东经典诗词。刚劲的柳体,激昂的诗句,体现了老人一心向党的炽烈情感,也体现了一位老兵一生的不屈风骨。老人床头上整齐叠放着一件崭新的军大衣,这是政府部门发给他的特殊军服。打开军大衣,缀在胸前的两枚勋章金光四射,金黄色的绶带下端分别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两枚金灿灿的勋章,记载了老人不平凡的戎马生涯,承载了厚重的人生历程,老人家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正如陈秋成所言:“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定和幸福,我能有这么好的晚年生活,全托共产党的福。我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这朴素的话语,概括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诠释了老人对幸福生活的真彻理解,这不仅是一位经历生死考验的百岁老兵的肺腑之言,更是对生活在复兴盛世的后人的真诚慰勉!
(作者单位:深泽县教育局)
注:该文由石家庄市社科院从“讲好石家庄故事——你所不知道的石家庄”优秀短文征集作品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