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
文/仇佳佳
深秋的华北大地,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大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微风拂过,粉红的苹果、火红的柿子,在漫山地摇曳。云卷云舒,秋风飒飒,这里是古中山国属地,自然景色雄奇变幻,秀丽旖旎。
沿河北省会石家庄西北方向行进约80公里,一路蜿蜒经过平山县城的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就是闻名遐迩的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五大书记的塑像,昂首立于纪念馆广场之上,“西柏坡”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西柏坡,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由于中共中央的到来,她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与一年前到来的刘少奇、朱德所率的中央工委汇合,西柏坡随之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从此,这里开始上演雄浑壮丽、光照千秋的历史话剧。
此时的西柏坡,暖风习习吹来,春意盎然。早晨警卫员收拾行李时,毛泽东特意把郭沫若先生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是要随身携带着,准备随时看的书。随后,他拿起书放在自己的粗布棉衣口袋里,走向吉普车。走着走着,毛泽东突然回过头,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周恩来忙问:“休息好了吗?”毛泽东坚定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短短一句的话,毛泽东连续用了三个“进京赶考”。周思来马上会意地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自信而豪迈地望着前方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此时,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悲剧反复萦绕在毛泽东的心里。前一夜,毛泽东批完最后一批文件后,站在窗前眺望夜空,一支一支地抽起烟来。他想到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读罢《甲申三百年祭》,想到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思绪万千,百感交集。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集中分析了明朝历时276年而亡、李自成政权得而复失的原因,就如何避免政权由盛而衰、人亡政息的结局作出回答。基于此,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把中国共产党与李自成的队伍作了个比较,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取得天下,并不是天下无事了,可以享受了;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传统,切不能获得胜利时骄傲自满;他更清楚地知道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不能被“糖衣炮弹”打垮,击败。
那是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到访延安,和毛泽东坐在三面环土的土窑洞里促膝谈心,纵论古今。已近古稀之年的黄炎培在盛赞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延安新风后,说到:“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到一国,大凡初期能精神振奋,克服艰难困苦,而往后时间长了最终‘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患’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之问深深印在毛泽东的心里,这一次中国共产党走向北平,就要执政了,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了,这进京“赶考”,考题是什么呢?
考的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的能力;
考的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的自我革命;
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规矩意识和作风建设;
考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否还能密切联系群众,不忘初心......
我们每个同志都要交出优异的答卷。
(作者:仇佳佳 单位:石家庄地铁运营公司)
注:该文由石家庄市社科院从“讲好石家庄故事——你所不知道的石家庄”优秀短文征集作品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