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事迹展播】文明家庭崔雪琴
发布时间:2022-03-24 09:45:43 来源:无线石家庄

我市持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之好家风网络巡讲活动,今天来了解下文明家庭崔雪琴家庭。

多彩老土布 铺开致富路

当初秋早上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太行山上,赞皇原村一个古朴院落里便传出了一曲和谐变奏曲,纺车“吱扭吱扭”,织布机“咣当咣当”,棒槌“梆梆梆梆”……,伴随着这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根根纺线经纬纵横,编织着大山织娘们脱贫致富的梦想;一面面土布恣意铺展,烙印出老技艺坚守与创新的脚步。

这里便是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是在市妇联和有关部门帮助扶持下我市建立起来的全省首家妇女专业合作社。他的带头人便是崔雪琴。16年间,她带领周边妇女凭着传承老土布技艺走上了致富路。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崔雪琴与她的姥姥、母亲,还有一群织娘的故事。

说起与土布的缘分,得追溯到崔雪琴的姥姥那辈儿。

崔雪琴的姥姥王红玉,抗战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做军衣、军鞋,一天能织三尺布,是三里五乡的纺织能手,获得过县里大生产表彰会的“织布状元”母亲秦喜辰自小受姥姥影响,不仅学会了纺花织布,还学会了裁剪衣服。”

家里两辈人都将心思扑在了土布上,母亲自然也希望崔雪琴接她的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那时母亲经常会不自觉地在她跟前念叨一句话:“得把你姥姥的手艺传下去啊,丢了可惜。”

耳濡目染下,一粒种子在崔雪琴心里扎下了跟。但年轻的心还是向往山外的世界。

2005年,崔雪琴在省会做服装生意赚到了130万元,但她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因代理品牌厂家倒闭,赔光了所有积蓄,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身无分文的崔雪琴回到了老家赞皇。

看到心灰意冷的崔雪琴,母亲又语重心长地跟她说:“闺女啊,你看咱村里这么多妇女老人都没事干,天天坐在家里受穷,你回来带着大家一起干,纺花织布,让大家一起实现脱贫致富。”

母亲的劝说让崔雪琴埋在心里的种子苏醒了。

在商海沉浮多年的她,她隐约感觉到了土布产业的发展前景。2006年,崔雪琴借款收购7架手摇纺车、5台木结构织布机;2007年,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成立。“吱吱呀呀”“咣当咣当”……终于,深山之中再次响起了消失已久的织布声。

崔雪琴一直记着当初母亲对她的嘱咐,始终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

让乡亲们不受资金、场地的限制,不出家门就能挣上钱,这是来自崔雪琴心底的最真实的声音。

合作社成立后,崔雪琴开始招纳十里八乡的妇女。80多岁的老奶奶来了,20多岁的小媳妇也来了。不仅如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贫困妇女、留守妇女,崔雪琴还开办了免费致富培训班,传授纺织技术。学习结束后,学员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到基地上班,或者在家承接外包加工项目。

就这样,一条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幸福的笑容满满爬上了乡亲们的脸庞:

织娘祁贵花在合作社工作十几年。之前老两口都有病在身,因治疗欠下巨额债务,崔雪琴为他们在合作社安排的工作,还特许预支工资,有了工资收入,老两口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盖起了新房。

“真的很感谢崔雪琴,我现在能吃上鸡蛋,也能吃上肉了,还有存款,日子可舒心哩!”千根村村民安英菊的一番话,说出了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心声。

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山区贫困农民走向富裕,2008年12月,崔雪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投资500万元成立了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品”的混合一体化扶贫发展模式,让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妇女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后,公司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41人签订脱贫协议,每人每年直接给予1410元扶贫帮扶款。同时,公司委托志愿者主动排查落实扶贫政策后仍然有困难的家庭。对13户困难家庭,公司与村委会、贫困户三方签订了帮扶救助合同,根据家庭情况的差异,每户每年给予600—1000元不等的救助款。

除了发展土布事业,崔雪琴还想着如何扩大帮扶范围,实施产业扶贫,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2019年6月,崔雪琴建立了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

依托土布文化,崔雪琴着力打造赞皇县农产品加工展销馆,并以附近的农业生态旅游采摘基地为辅点,将产业园打造成了一个以旅游观光、吃住玩乐、健康养老、生态休闲、购物消费为一体的扶贫基地。据统计,产业园运营一年,就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帮助山区贫困农民累计销售农产品200余万元。

崔雪琴没有让母亲失望,如今她也像姥姥那样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织布状元”,不仅如此,她依靠老土布干出大事业,带领成千上万人脱贫致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据统计,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娘,每天最多能纺300克棉线;一位定经师傅经一机12匹的布,要拿着500多根棉线,不停地来回走上4000多米;棉布缩水,要用深井水浸泡48小时,期间用木槌多次槌打……十几年间,崔雪琴拒绝了众多采用机器生产土布的投资者,她始终如一,不急不躁,凭一颗匠心倾注于原汁原味的“原村土布”。凭着对老技艺的坚守与创新,将原村土布带出大山,走出国门。

让我们再来听听从织娘们手中流出的动听乐曲,“吱扭吱扭”、“咣当咣当”、“梆梆梆梆”……这哪里是织布曲,这明明是大山里的织布状元崔雪琴带领一批巾帼妇女,在乡村原野上奏响的一首致富曲、一首奋进曲,一首振兴曲。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