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晓军执导,杨烁、苏青领衔主演的年代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正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热播。该剧讲述了张利军等一心报国的年轻人义无反顾从大城市来到西南偏远地区,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的故事。
主演杨烁:
“借星喻人”不忘祖辈恩情
剧中,杨烁饰演的张利军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军二代”。不同于以往的“硬汉”、“雅痞”形象,梳起分头、穿上皮夹克,化身为军人后代的杨烁,是一个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为建设新中国倾尽全力的热血知识青年。
作为张利军的扮演者,杨烁对这个角色称赞有加,直言“这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角色,更是一个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感恩祖辈的角色”。剧中,张利军一直在经历困难和解决困难中前进,所有的难题他都能迎刃而解。原本是斗志昂扬的火箭工程师,却为了顾全大局主动担任后勤处处长,带领众人开荒种菜;在国家经济捉襟见肘之时,他又巧妙利用科研成果制造民用产品,并将盈利悉数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在杨烁眼中,张利军是一位无私的民族英雄,他所代表的那群人,需要后辈们去永久铭记和感怀。“这些英雄百年之后就是天上的一颗星,到了晚上你就能瞧见,不光是咱们中国人能瞧得见,外国人也能看得见。”
杨烁坦言,《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他从演以来因为剧中角色和故事哭过最多的一部戏,仅仅将自己置身于片场的大工厂中,就能使自己的内心丛生多重崇敬:“当你进了那个厂房,你看到那个造好的火箭道具一比一地摆在那儿的时候,你流眼泪就是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剧中哭得最为痛心的一场戏,他表示是一场关于生死离别的戏。剧中练练饰演的向晴是张利军的发小,两人的感情一波三折,在即将结为夫妻之时,向晴却因公牺牲,以至张利军一生难以忘怀。“我在戏里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刻,是说,人呢?活要见人,死得见尸,你说她没了,总得给我一个物件证明她没了。”言语间,尽是对这段感情的喟叹以及对“先大家后小家”的无奈与敬佩。
主演苏青:
谈角色感触颇深
在剧中,苏青饰演的陆若文是位有梦想有情怀的热血青年,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谈及对角色有哪些深刻印象,苏青说道,就是陆若文说的那句:“导弹不上天,绝不谈恋爱”使她感触颇深,这让她不仅体会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单纯、无私奉献的大爱,更让她理解了老一辈人们的情怀,对中国航天人充满崇高敬意。
在之前热播的《延禧攻略》中,苏青因生动塑造尔晴一角而受到关注。对此,苏青也谈了对尔晴和陆若文这两个相差甚远的角色的收获。她表示:尔晴与陆若文都是从未尝试过的角色类型,在剧中与前辈们合作也收获良多。相比尔晴的角色,陆若文的闯劲儿使她更加释放自己。
导演韩晓军:
还原镜头下的年代质感
对于导演韩晓军来说,这是记忆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事情,他感到天然的熟悉和亲近。韩晓军说:“因为工作的保密性强,他们当年很多事情不能说,默默无闻一辈子,不论对外界还是对子女,他们都只是工人,只是每天上班而已,他们的子孙后代完全不知道他们发射了导弹。他们总得有个依据,我想,需要一个文艺作品。”
为了找到年代的那份真实感,剧组选择在四川绵阳拍摄,那里还存在着一个大三线时候的工厂。该剧中抓特务和几次发射失败等都是真事儿。剧中真实再现导弹与火箭发射的过程,是主创团队专门从中央台新闻电视制片厂、八一厂、中国档案馆等地购买的影像资料。
此外,剧组在场景、服装和道具的细节上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场景多透露着空旷感,与当年大西南艰苦质朴却干净清新的环境相符合,画面干净温暖,道具虽古旧却精致:红色暖水铁壶、熏黄的茶缸、划痕的木柜、折叠红椅子、柜子上的白色桌布,当然还有改造过的大卡车和1:1的导弹……
韩晓军表示,在拍摄前主创人员采访了很多老人:“他们可以在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生活,可偏偏要跑到穷乡僻壤,不顾一切地拼命干活儿,他们自己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周围人都这样,可能是大时代背景下被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推动。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延续,我们断的东西太多了。”
编辑:任丽鸽